近年来,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材料逐渐完善,很有希望成为下一代薄膜光伏技术。
例如,一种官能团与钙钛矿表界面是否只有一种相互作用模式?而这些相互作用能否精准抑制少数载流子深能级缺陷而不是浅能级缺陷或者多子缺陷?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团队以聚乙烯亚胺(PEI)聚合物及其衍生物作为模型研究对象,发现了高密度胺基集团与钙钛矿表面的多模式作用机制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图.(A, B)钙钛矿/PEI原位反应示意。同时,传统物理吸附模式、金属螯合模式的这种缺陷钝化效应较弱或者更倾向钝化多子缺陷。(E,F)深能级缺陷瞬态谱DLTS测试结果。在反式钙钛矿器件结构(p-i-n结构)中,这种技术在1.65eV、1.55eV等不同带隙钙钛矿太阳能器件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提升效果。相对传统小分子钝化剂,高分子钝化一般更具热稳定性,而且在官能团以及分子构型上具有更高复杂性和设计自由,成为广谱类钝化的研究重点之一。
(K)1.55eV反式p-i-n器件性能提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生朱正洁,毛凯天,以及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张凯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相关成果以Correlatingthe perovskite/polymer multi-mode reactions with deep-level traps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于11月4日发表在学术期刊《Joule》上。那时,她所在的团队主要关注武昌鱼的生长、抗病和耐低氧性状。
2015年,徐旭东以全国政协委员、水生生物专家的身份,在科学网博客发表题为《中国应培育无小刺主养鱼》的博文,作为他建言相关部门设立原始创新基金和原始创新计划的生动案例。无肌间刺(上)和有肌间刺(下)武昌鱼扫描图 在学校,有同一学院的老师觉得做无肌间刺武昌鱼不靠谱,她会陪着笑脸跟老师们解释。这项创新性成果的背后,是高泽霞团队历时十年之久的苦苦求索。可惜的是,现在他们也还没弄清楚是哪些基因突变导致的。
换言之,只要找对了关键基因,就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逐步构建无肌间刺的武昌鱼。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高泽霞,现在是名副其实的鱼类肌间刺研究专家。
她对《中国科学报》说,卡喉之痛让人不胜其烦,肌间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鱼类的食用和加工价值。尽管有心理预期,但高泽霞自己也没想到,竟花了长达四五年时间。她的学生用无小刺鱼的研究方向开题,有生态等方面的评审专家觉得这事儿不值得做、做不成功,在开题报告答辩会上直接劝退。对此,高泽霞特别强调并声明:无肌间刺武昌鱼的生产性推广,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试验性养殖评估。
那条鱼确实是一根肌间刺都没有。2022年,湖北洪山实验室又批复了一笔250万元的支持经费,专门开展肌间刺相关的研究。那次我们就像坐了一趟过山车,所以发现runx2b基因后,大家觉得有点不真实,变得非常谨慎。高泽霞与徐旭东素未谋面,但得此文如遇知音,也坚定了她做无小刺鱼的决心。
当敲除runx2b基因的武昌鱼鱼苗被培育出来、经过长刺期,被观察到确实没有肌间刺之后,那种内心的激动仍让高泽霞久久不能平复。越是有质疑的声音,我越有动力,一定要把无肌间刺的武昌鱼做出来。
当时整个课题组都激动得不行,都以为成功了。对每一代无肌间刺武昌鱼生长指标、肉质等指标也都需要进行细致的评估。
几乎检测了实验室所有能检测的敲除runx2b基因的斑马鱼后,大家才长舒一口气。鲤形目的斑马鱼只需3个月就能性成熟,用它来做基因筛选,能够尽快看到敲除掉不同基因后鱼儿的长刺表现。现在肌间刺的研究,也是我们的主业之一了。靠有限的经费资助,高泽霞团队是怎样一步步做出这项原始创新成果的?一切要从十年前的无心插柳说起。原来,在runx2b基因之前,他们已经闹过一次乌龙。当时没人能告诉你应该怎样开展这项工作。
三年后成果有望,2018年才从学校拿到第二笔30万元项目基金。听到这个消息后,她也效仿巴西学者去扫描了几千条武昌鱼,但可惜运气没那么好。
研究团队想要搞清楚肌间刺与鱼的其它骨骼组织相比,在组织结构上、基因表达上都有什么差异? 另外,鱼的肌间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她透露,这套方法,后续被许多研究人员借鉴、引用。
更值得称道的是,自开展无小刺鱼研究以来,团队从2012年到2021年间仅拿到4项共计170万元的经费支持,加上2021年刚获批的一个250万元的项目,前后也仅有420万元经费支撑。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7 20:18:50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10年做出原始创新成果。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这几年里,高泽霞抗住了里里外外的许多压力。后来他们发现bmp6基因的缺失也能让斑马鱼肌间刺的数目显著减少30%左右,且其他骨骼组织发育基本正常。学生悻悻地找到她,她还要强打起精神给学生鼓劲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做难题很容易失败,我们经历了太多次失败。这样是不是也可以算作改良育种?但思忖再三,高泽霞觉得还要继续找下去。
无小刺鱼诞生全揭秘 吃鱼被鱼刺卡喉,是众多食客的切肤之痛。但不幸的是,被国人选中的主养鱼种刺很多,那些无小刺鱼类一般养殖成本较高,或者娇气不好养,在产量上难以与常见的7大主养鱼相匹敌。
在模式鱼类上告捷,马不停蹄地,高泽霞开始带队在武昌鱼上看效果。那年她前往西班牙参加世界鱼类遗传育种大会,分享她做鱼刺的故事。
不让武昌鱼长出肌间刺,理论上讲,如果能找到肌间刺形成的主控基因,是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的。这绝对是个有难度的技术活儿。为啥?鱼刺多,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调控肌间刺发育的主效基因就藏在这些候选基因中。
一条性成熟的武昌鱼约有120多根肌间小刺(注:有个体差异,普遍数量为 84~146根),每根小刺都刺入肌肉组织内部,且周围有结缔组织黏连。熟能生巧,几个月后她挑刺拔刺的功夫炉火纯青。
理想很美,但真做起来的时候她才发现,无从下手。无肌间刺(上)、有肌间刺(下)武昌鱼的对比图 这根刺,如鲠在喉 2010年6月,高泽霞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获得农学博士学位。
在这件事中,她总结了一个道理,经常讲给组内的学生:做科研要敢想,敢想还要敢做,敢做还要敢于坚持做、锲而不舍地做,要有毅力和耐心。高泽霞(右二)在观察鱼 无小刺鱼的故事未完待续 从60多个候选基因中,高泽霞团队先后发现了3个基因在不同程度上调控了鱼类肌间刺的发生发育。